那夜的雨下了整整一晚,却没能留住您,那夜的风它陪着我哭泣。
看着老屋里一张张红色的桌椅板凳,一张老式的木制双人床,一个带着穿衣镜的三门衣柜,阳台放着一张可折叠的杉木躺椅,楼顶用水管拼装的多功能“晾衣架”,这都是父亲亲手打制的。楼梯杂物间,一套套家用工具整齐摆放着,有木工使用的锯子、刨子、墨斗;有泥工用的泥刀、泥板、线锤;有水电工使用的电笔、起子、扳手、管钳;有装单车使用的钢圈、撬棍、黄油盒、大小扳手、套筒;有厨房使用的砍刀、磨刀石;有养花的大小剪刀,还有一些零配件等等。虽看上去有些陈旧,但工具却擦拭得锃亮。靠着父亲的手艺及微薄的工资,把我姐妹三人拉扯大,但他传承的精髓却让我们铭记于心。
勤俭持家 乐于好学
曾记得在北京高校任教授的叔公给父亲的评价:善良、纯朴、乐观、豁达,里里外外一把好手,能独当一面的顶梁柱。家里的大小事务,父亲总能安排得井井有条。父亲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里里外外操持着一切,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勤劳的双手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广阔的天空。
父亲对单车的安装有着独特的天赋。小时候,为贴补家用,父亲自己找到家中的一位长辈请教、学习,很快父亲成为了这方面的佼佼者,曾代表单位参加供销系统的技能比武,获得“组装自行车”第一名。单车无论出现何种问题,父亲总能迅速解决。他熟练地摆弄着各种零件,螺丝刀、扳手、套筒在他手中灵活飞舞,不一会儿,一辆崭新的单车就出现在眼前。看着他专注的神情和熟练的动作,我心中充满了敬佩。
父亲还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在泥工方面,他手法娴熟,砌起的墙砖笔直平整;水电工的工作对他来说也不在话下,布置的线路在他眼中条理清晰,任何水电故障都能迎刃而解;而在木工领域,他更是技艺娴熟,打造出的家具不仅实用,还美观大方。
父亲的厨艺更是一绝,特别是那道重要节日的必点菜——柴火鼎锅鸡,父亲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神仙鸡”,既保持了鸡的原汁原味,又可以缓解母亲的“头痛病”,可谓是两全其美。每当节假日,他总会在厨房里忙碌,为我们烹制出一道道美味佳肴。从采购食材到精心烹饪,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只为让家人品尝到幸福的味道。他常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乐善好施 助人行善
平时邻里之间有什么困难,父亲也总是热心帮忙。修理电器、搬运重物,操办红白喜事等等,他总是随叫随到,毫无怨言。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老人突发疾病,子女又不在身边。父亲得知后,二话没说,借来一辆三轮车,马上把老人送往医院。由于送得及时,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父亲经常跟我们说:“谁家没有个事,要学会互帮互助。”
在外面,父亲同样是一把好手。他在工作中兢兢业业,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他从不退缩,总是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深受同事和领导的信赖,大家都管他叫“百事通”。他总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多学点到时总用得着,遇事才能不慌不忙。”
安守本分 爱憎分明
父亲喜欢听桂剧彩调、爱抽烟、偶尔做事累了喝点小酒,哼哼歌、喝喝茶,最是痛恨并杜绝赌博、好吃懒做等不良行为。家族中的舅舅曾染上了赌博,经过父亲的多次教导、劝说,终于改掉了这个不良嗜好,现在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重视教育 崇尚传承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对我的教育更是格外重视。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父母从未在教育上有过一丝一毫的吝啬。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却总是耐心地倾听我读书、背书,督促我好好学习。父亲常说:“读书能改变命运,只要你们愿意学,再苦再难我们也要供。”为了给我买一套参考书,父亲会省吃俭用好几个月。母亲则会在忙碌了一天后,依然坚持为我准备营养可口的早餐,让我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
儿时,父亲在茶余饭后,经常要我们背诵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刘伯温写的古诗《传家宝》,那是一本泛黄的书,还是用毛笔小楷写的,从右往左读的,现在我仍记忆犹新。父亲告诫我们:勤俭立身之本,耕读保家之基。人要勤俭持家,不能贪婪,要自力更生,只有靠自己劳动奋斗出来的财富才心安,踏实。
窗外,清风微微拂过,送来一阵阵茉莉花香,这是父亲在世时每天都要管的“花仙子”,微闭双眼,我在心底默念祈祷,作为您的孩子,我一定会把您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让它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芒。正如这一枝枝朴实无华、单纯、洁白的茉莉花,玉润冰清不染尘,犹如清风扑面,化成一句句朴素的人生哲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磨刀不误砍柴工”“黄金万两不如一技在身”“无规矩不成方圆”“家以孝为先,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在岁月的长河中,激励着家族的后辈们努力奋斗,在成长的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