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清廉之窗 > 党风政风 > 正文

家风故事丨爷爷的裁缝尺

作者:何志德
来源:平乐县纪委监委
摘要: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爷爷的裁缝铺是一方充满温暖与奇妙的小天地。昏黄的灯光下,一台老式缝纫机嗡嗡作响,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爷爷就坐在它前面,手中的尺子在布料上轻盈地游走,裁剪出一件件得体的衣裳。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爷爷的裁缝铺是一方充满温暖与奇妙的小天地。昏黄的灯光下,一台老式缝纫机嗡嗡作响,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牛,爷爷就坐在它前面,手中的尺子在布料上轻盈地游走,裁剪出一件件得体的衣裳。

  爷爷年轻时在供销社当裁缝,那是个物资相对匮乏、计划经济色彩浓重的年代。供销社的布料都是按计划供应,来做衣服的人也大多是为了过年、结婚等大事才舍得扯几尺布。即便手握一点小小的“裁量权”,爷爷也从未动过一丝歪心思。

  有一回,隔壁邻居李奶奶想给女儿做件新嫁衣,布料买得刚刚好,可裁剪时发现差了一点做袖口花边的料子,她悄悄跟爷爷说:“何师傅,您看能不能从供销社的零头布里头匀一小条给我,这也看不出来,大喜事儿,就差这点就完美了。”

  爷爷立马皱起眉头,表情严肃得像换了个人,他拿起尺子轻轻敲了敲桌子,说:“这可不行,供销社的东西一针一线都有账,咱不能坏了规矩。”

  说完,爷爷从自己的旧包袱里翻出一块类似的布,他缓缓展开布料:“这块布虽说旧了点,颜色倒还配得上,我给你拾掇拾掇,保准也好看。”李奶奶的脸瞬间红了,连声道谢,爷爷这才又露出温和的笑,重新拿起尺子开工。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爷爷带着他的手艺和那把用得发亮的裁缝尺,在石板街上开起了自己的小店。因为爷爷手艺精湛、为人实诚,店面虽不大,生意却日渐红火。

  有个冬天,一位外地来的商人着急要定制几套高档西服,赶着去谈生意,他掏出厚厚的一沓钞票塞给爷爷,说:“老师傅,您加急给我赶出来,这钱算辛苦费,只要质量好,以后我给您拉大把的客户。”

  在那个普通人月工资不过几十块的年代,那沓钱的诱惑力不可谓不大。但爷爷却把钱推回去,只说了句:“该收多少是多少,活儿我一定给你做好,误不了你的事儿。”商人一脸惊讶,爷爷却已经拿起布料,专注地量起尺寸,眼神里只有对手艺的执着和对诚信的坚守。

  小时候,我不懂爷爷为什么总是“死脑筋”,家里日子过得不算富裕,这些送上门的便宜不占白不占。爷爷看出我的心思,把我叫到跟前,拿起他的裁缝尺,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这尺子量的是布,更是良心。做人做事,心里得有把尺,不贪不占,日子才能过得踏实长远。我们家的手艺靠的是口碑,要是为了点蝇头小利坏了名声,以后还怎么在这街上立足?”

  如今,爷爷已经故去,裁缝铺也关了门,但那把裁缝尺依旧挂在老屋的墙上,每次看到它,爷爷挺直腰板、坚守原则的身影就浮现在我眼前。在成长的道路上,无论面对多少诱惑,爷爷的教诲就像那把永不弯折的裁缝尺,时刻校正着我的言行。如今,我在乡镇担任纪委书记,回想起爷爷对我的言传身教,才更能理解,清廉的家风才是一个家最宝贵的财富,足以抵御世间一切风雨,护佑家族枝繁叶茂、代代传承。

小小说丨短暂的“好日子”
龙胜:开展述责述廉评议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
清廉桂林
点击进入清廉桂林主站
清廉桂林 微信
清廉桂林 官方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