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龙胜县聚集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深受历代反动统治者压迫之苦。特别是1933年桂北瑶胞暴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各族人民对反动势力怀有刻骨仇恨。
才喜界位于龙胜县、兴安县、灵川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陡峭险峻,地势险要,是一道天然屏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是当年红军翻越老山界进入龙胜的入口。也就是在这里,红军与龙胜瑶胞有了交集。1934年12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突破了敌人设置在湘江沿岸的第四道封锁线后,翻过老山界,分三路自东而西通过龙胜东北部。
在红军到达龙胜之前,国民党桂系军阀和地方反动势力便造谣污蔑共产党和红军“共产共妻”“杀人放火”,是“比毒蛇猛兽还凶恶”的“奸党匪帮”。在红军翻越老山界时,反动派敌对势力便在龙胜境内以胁迫、欺骗等方式,在群众心中造成恐慌;同时,安排民团驻守在各个哨卡、要隘,以打破红军经龙胜去往贵州的计划。
12月5日,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奉命为前卫,由兴安县中洞赶往龙胜县马堤河口布防。国民党桂系军阀得知从湘江突围出来的红军一部要经过才喜界进入龙胜再折往贵州的情报后,当即电令由瑶民组成的民团后备队50多人在此把守隘口,并暗设重重机关,指派穷凶极恶的民团中队长刘金华亲自督守,企图据险打击红军,阻其西进。当红三军团急行至距才喜界不远处的山坳时,据守民团即刻握枪把刀,投入战斗状态,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事一触即发。
当时为红军做向导的盘桂荣与据守在此的民团首领冯凤山、冯凤万两兄弟相识,恰巧刘金华不在此处,红军便请盘桂荣进行翻译,与冯氏兄弟沟通。盘桂荣用瑶族语言与冯氏兄弟说明红军来意,红军是支为穷苦大众打天下的仁义之师,是穷人的队伍,专打地主土豪。经过一番沟通,冯氏兄弟与一众瑶族民团拆除路障,让红军通行、进入龙胜,避免了一场恶战。与此同时,冯氏兄弟向红军提出要求帮助惩处恶霸刘金华的意愿,红军当即下山从其家中将刘捉拿,并在路途将企图逃跑的刘金华当场击毙,及时为瑶族群众除去一害,极大地震慑了当地的反动军阀。从此以后,这些军阀再也没敢追捕参加过起义的瑶民。
红军在进入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后,并没有像国民党桂系军阀和地方反动势力谣传的那样“杀人放火”,反而对当地群众亲切有加。红军队伍严格按照《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和《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要求,尊重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风俗习惯,白天帮助群众打扫院落、夜晚住在楼底或是寨子的过道里,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获得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新任。红军队伍还运用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口头宣传等方式,开展了广泛的宣传工作,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阐明红军的性质和任务,在龙胜县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12月6日,红三军团途径泗水周家村白面瑶寨龙舌岩处,深入瑶寨与瑶民余凤生等促膝谈心,了解少数民族疾苦,赠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书,同时邀请曾参加桂北瑶民起义幸存的小头领至此岩座谈,向到会瑶民致以亲切慰问,为求全民解放指明出路,鼓励继续斗争。并于岩壁刻下标语“继续斗争,在寻光明”“红军绝对保护瑶民”,落款“红正宣”。红军在岩壁上刻下的标语,将千百年来的“猺”改成了单人旁的“傜”,更让当地瑶族同胞深受感动:红军是自己的队伍,共产党把我们当人看,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红军走就能看到胜利和希望。
红军走后,三个瑶民首领取黄寨、孟山、矮岭(后划归龙胜县)三个瑶族大寨子的第一个字,化名“黄孟矮”,写了一首五言诗刻在才喜界观音寺旁的岩壁上——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落款为:“黄孟矮,乙亥正月,时过恩人,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这首瑶山石刻诗是浓浓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隽永着少数民族同胞对党和红军的无限思念和热爱,更诉说着红军少数民族政策为少数民族带来的希望与光明……(龙胜县纪委监委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