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宗族、虔祭祀、戒游惰、崇孝悌、肃闺门、兴礼教……”走进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镇杨溪村的王氏宗祠,这些古训的诵读声此起彼伏,不断熏陶着这里的人们。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更是廉洁教育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廉风润万家”为轴心,在县纪委监委监督推动下,以多元活动为载体、特色阵地为依托、立体宣传为手段,将清廉家庭建设深嵌于清廉恭城建设全过程,为风清气正注入澎湃动能。
活动破局,激发家庭廉洁内驱力
如何让清廉理念真正走入千家万户?恭城的答案是以情动人、以行带人。“国际家庭日”的“清廉家风伴我行”主题活动上,一位白发老党员紧握话筒,讲述他数十年如一日廉洁自律、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家庭故事,引发参与者强烈共鸣。台下,年轻的父母们陷入沉思。一位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母亲会后坦言:“老人家的话像面镜子。原来廉洁家风不是口号,它就藏在每一次拒绝、每一次坚守里,这比任何说教更能为孩子立心。”
恭城瑶族自治县深谙“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之道。“小手拉大手·共筑清廉家”活动中,孩子们成了廉洁文化传播的生力军。校园里,一幅幅描绘包拯、焦裕禄清廉形象的手抄报色彩斑斓;作文本上,孩子们记录下父母婉拒宴请的“家庭廉洁时刻”。这种“反哺式教育”,以纯真撬动成年世界的价值观校准,让廉洁教育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意。
县清廉家庭建设专责小组推动的“七个一”家风建设活动编织了一张严密的“护廉网”:1.5万余份“清廉家庭承诺书”不仅是一纸约定,更是悬于干部心头的明镜;80余场廉政家访和家属座谈会,让监督的触角延伸至“八小时之外”。一位干部家属在警示教育会后感慨地说:“常吹‘枕边风’,原来不是拖后腿,而是守护整个家的安宁线。”这种“单位+家庭”双重监督模式,正将廉洁堤坝筑牢于家庭后院。
阵地深耕,文化浸润铸就清廉根脉
廉洁建设需要深厚的文化土壤。恭城瑶族自治县纪委监委联动妇联等部门,将散落乡野的廉洁文化“遗珠”精心串起,构建起层次丰富的教育阵地网络。
走进拥有厚重历史的广西廉政教育基地周渭祠,北宋名臣周渭廉政爱民、不徇私情、执法如山的故事让人深受教育;龙虎乡龙虎村将“耕读传家、清白做人”的古训融入村规民约;西岭镇杨溪村家风家教基地则让瑶族传统家规家训焕发时代新声。这些场所不仅成为廉洁地标,更通过与清廉乡村、清廉景区建设有机融合,让群众在移步换景中感悟廉洁文化的生生不息。
阵地建设亦需与时俱进。县图书馆一隅,“清廉家庭阅读角”书香弥漫。周末午后,亲子共读《清风传家》的场景成为日常风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清廉家庭讲堂”则持续释放能量:法律专家深入浅出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让法规条文接地气;道德模范讲述自己照顾瘫痪婆婆二十载不离不弃的故事,传递孝廉相承的真谛。“讲堂内容不唱高调,说的都是身边人、实在事,听得进也记得住。”一位居民在意见簿上如是留言。
传播升维,立体声浪涵养清朗风尚
如何让清廉家风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恭城瑶族自治县精心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传播矩阵。
线上,“清廉恭城”微信公众号成为指尖上的廉洁课堂。一段以恭城油茶为载体的《非遗里的清廉》家风警示教育片引发关注,非遗技艺与廉洁哲理的创新融合,引发网友刷屏点赞:“原来清廉文化也能这么‘有滋有味’!”线下,廉洁家风以更生活化的姿态融入城乡肌理。宣传栏里,清廉家庭事迹图文并茂;文艺巡演中,廉洁小品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志愿者队伍深入村屯,用乡音土话讲述廉洁齐家道理。更关键的是,该县将清廉家风纳入基层妇女“领头雁”培训及各单位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50余场主题宣讲覆盖5000余人次,如春风化雨将廉洁理念播撒进万家灯火。
如今,行走恭城,主动签订廉洁承诺的家庭、积极参与清廉活动的身影随处可见。当家庭成为廉洁建设的基石,以廉为美、以廉为荣的种子便在这片瑶乡沃土上蔚然成林。